高质量发展调研行|临沂西墙峪村“红绿融合”走出乡村振兴路
今年6月,来自山东省、市、县、乡、村5级的共71位书记,共聚临沂沂水县
2023-07-30今年6月,来自山东省、市、县、乡、村5级的共71位书记,共聚临沂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,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展开探讨。如此规格的活动,何以选定沂蒙山区深山处的一个小山村?7月27日,记者一行来此一探究竟。
车到西墙峪村,一处路标指示牌甚是引人关注。“将军故居”“八路军山东纵队通讯处”“战时指挥所”……仿佛在“诉说”着村里往日光荣的历史。
(资料图片)
图为西墙峪村路标指示牌 本报记者李栋 摄
这里,曾是山东纵队指挥机关、鲁中军区司令部、山东纵队野战医院医疗所所在地,王建安、胡奇才、罗舜初等多名开国将军曾在此工作战斗。然而,坐拥丰富的红色文化,西墙峪村前些年却一直在寻求致富之道。
三面环山、远离城镇;进村的主路不到3米宽,错个车都很困难;村里全是土路,一下雨就是一腿泥……几年前的西墙峪村,难以留住年轻人,也很难吸引游客。全村600多人,常年在村的仅200人左右。“年轻人都去外面挣钱了”,谈及过往,今年44岁的村民张德法不觉眉头一皱,“我前后开了两次饭店,但经常一天才一两桌客人,后面被迫关门”。
怎么办?
2019年8月,经过公开考试选拔,退伍军人王成成,来到村里担任支部书记。“当年十一期间,看到隔壁发展乡村旅游的桃棵子村那么多人,我就在想,能有一半游客来我们村就够了。”王成成说。
图为王成成接受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李栋 摄
“你们村条件不比他们差,你们也发展啊。”镇领导的话鼓励着王成成。
吸引游客,修路先行。进村的主路,宽度从不到3米变成了7米多,妥妥的双车道。村里的土路,先是变成了水泥路,2022年又披上了“衣装”。红黄蓝延展,一条“彩虹”路将散落在16个山峪中的229户人家有机串联。
图为西墙峪村的“彩虹”路 本报记者李栋 摄
路修好了,爬山爱好者来了,红色文化爱好者也来了。如何挖掘、保护、传承、用好红色资源,来村不久,王成成就开始了思考。“入户走访,村里老人说得最多的就是那时候(抗日战争时期)的西墙峪”,王成成萌生了建设一个村史馆的想法,“要把那段红色记忆记录下来,让后人有得去看、有得去学。”
先期建设的英雄事迹纪念墙,引得游客普遍叫好,坚定了王成成建设村史馆的决心。她也更加明确,要将村里的红色文化和青山绿水结合起来,“‘红绿融合’促进村里旅游发展”。
2020年筹备,2022年4月开工,2022年9月,展示村红色历史的西墙峪红色记忆馆建成。如今,该馆已成了众多来村游客的“首选”。借助红色记忆馆,村里还打造了以研学为主的党性教育基地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2022年10月开馆以来,已累计接待学员、游客8万余人次。
图为西墙峪红色记忆馆 本报记者肖伟光 摄
游客越来越多,在外打工的张德达,返乡的心思活络起来。在村里的劝说下,去年下半年,回村第三次开起了饭店。“打工时月收入三五千,如今,一天基本能接待十来桌客人,营业额最低都能有六七千元。五一期间有一天接待了四十多桌,光柴鸡就卖了47只。”张德达满脸笑容。
村里也在筹划怎么让更多游客“住下来”。将15块闲置宅基地流转到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,和沂山九溪旅游服务公司合作,建起了12套民宿、共计46个房间。“由公司实施运营,五一期间天天爆满,之后到现在,入住率也在80%。现在有30多名村民到公司打工,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。”王成成介绍。
山清水秀叠加红色文化,西墙峪村,越来越“吸睛”,也越来越“吸金”。2022年,西墙峪村村集体收入由2019年的10万元,攀升到30万元,翻了三倍,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.8万元。“返乡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。”张德法说。
图为西墙峪村一角 本报记者马原 摄
图为西墙峪村一角 王成成 供图
图为西墙峪村夜景 王成成 供图
红色文化,也得到了更好传承。“这几年,村里还修复了战时医疗所、藏兵洞等抗战遗址。今年,村里又对将军故居进行了还原。”王成成说,下一步,村里决定把藏牛洞等遗址也保护起来,把红色文化挖得更深更透,将红色文化和乡村旅游结合得更紧密,更好促进乡村振兴。“未来,游客肯定还会更多。”王成成眼神坚定。
谈到存在的困难,王成成的概括就是两个字:“缺人!”“具体来说,就是缺能人,缺年轻人。”下一步,她准备多跟这方面做得好的村取经,用足用好政策,争取有新的突破。